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活态遗产,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在数字时代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古老医学体系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正在催生“智能中医”新模式。这种“传统智慧+现代科技”的双螺旋发展模式,不仅为中医药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更让世界看到了东方医学在精准医疗时代的独特价值。在这期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智慧中医人,他们在中医药和AI技术结合上做出了贡献。
银针济世写大爱——记灵寿县乡村医师樊福勇的针灸传奇
灵寿县陈庄镇龙门沟村卫生室,44岁的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樊福勇,用一根根银针书写着基层医者的仁心仁术。这位扎根山村24年的乡村医生,凭借精湛的针灸技艺,让众多疑难重症患者重获健康,在当地传为佳话。
一根银针解顽疾
2024年9月,68岁的慈峪镇患者靳女士在经历18年心脏病折磨、5次支架手术和1次搭桥手术后,病情再度恶化。当省级医院专家宣告”无法再行支架手术”时,家人抱着最后希望找到樊福勇。经过20余天的系统针灸治疗,患者不仅心功能明显改善,多年的下肢水肿消失,血糖也得到有效控制。
“第一天扎完针就能睡着了,这20多年从没这么舒服过。”靳女士激动地说。更令人称奇的是,59岁的便秘患者李先生在樊福勇的针灸治疗下,仅5次就解除了困扰七八年的顽疾。
精研医术守初心
樊福勇的诊疗室里,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这位朴实的乡村医生告诉记者:”针灸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我要把它用好。”工作之余,他坚持到石家庄等地进修学习,将传统针灸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在治疗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方面形成独特疗法。
“樊大夫扎针不一样,他找的穴位特别准。”患有多年肩周炎的王大娘说。据了解,樊福勇每年接诊患者超1000人次,针灸有效率达90%以上。
扎根基层显担当
作为全村唯一的全科医生,樊福勇24年如一日守护着村民健康。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患者需要,他随叫随到。疫情期间,他更是主动承担起全村疫情防控任务。
“能把针灸这门技艺用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这就是我的价值。”樊福勇说。如今,他正着手整理临床医案,希望将经验传授给更多村医。
专家点评
河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张教授表示:”樊福勇医师的临床实践证实,针灸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他的经验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提供了宝贵范例。”
“焕发新生”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中医药文化的复兴。通过智慧中医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期待中医药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