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心中的美好——记著名国画家王家训
20世纪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徐悲鸿、蒋兆和等老一辈画家引进西学,用西方的造型方法来强化中国画的造型,产生了一种新的中国画人物画风,我们可称之为写意人物画。
写意人物画的形成进一步适合于中国文化强调绘画者与描绘对象之间的那种“神遇而迹化”、“得意而忘形”的精神追求,所谓“物有生形,形有神情,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无论是顾恺之的“形神论”还是荆浩的《笔法记》都十分明确的提出绘画重在传神。

在王家训的作品中,“神与韵”是相互关联并浑然一体的,他通过心灵观照后将自然景象品性人格化。在他的笔下,不是简单地从表现形象上刻画人物的性格,也不仅仅是从形象上表现所连带的内容,他一方面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找出了写意人物画中形神关系的独特特质,这种特质就是王家训与所表现的对象在精神层面的合一,这是他与所表现的对象在灵魂层面的碰撞。

根据精神需求从客观现实中选取有意蕴的形象素材,而达到内心静谧澄明的境界,引发画家的深思并使之获得启示。这是一种直观感受和内心体验,带着朦胧和老庄的玄妙之意。这种感觉在其作品中的凸现不是偶然性,而是因为其原创性,充满了力、气和神。正因为充满了生气,才造就出王家训气韵无穷的人物作品。所谓“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

王家训以长期积累起来的审美经验,将生活筛选、提炼而成为意象性形象,从而使作品产生神韵。是与他的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操的汇总呈现,是他的人格涵养在技巧中的下意识流露和无意识的显现。王家训人物画作品意境之丰富,格调之高雅,以及从其笔墨形象中流溢出的无限热情与精神容量是其人文学养的表现,是其淋漓酣畅情感的自然流露。将思想灵魂都溶入到画作的意境之中,通过典型形象抒写出了自身的思想情感,因而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引发共鸣,进入到一个自由而快乐的,充满无限自然和谐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