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自2月21日晚发布以来,便引发了大众的热烈讨论与思考。在洋洋洒洒7000余字的文件中,关于“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以及“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的规定更是炸开了锅。甚至有人质疑,关于“街区制”政策的制定,是不是拍脑袋之举。事实到底是否如何,安心贷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文件中“街区制”并非拍脑袋之举,在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来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得以实施,如今,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城市日新月异,但带来的“城市病”也必须得治了。

没了围墙,安全问题凸显

当然了,如果小区开放了,其益处是不言而喻的,一是实现封闭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可以方面居民的出行,也能有效缓解堵车等交通压力;二是通过小区开放,使得既有小区能够将商业设施和居住设施融为一体,提高了设施使用效率,也节约了土地;三是开放后能够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增加不同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改变目前城市居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人际关系状态。

但是,对于习惯于“有墙的地方才有家”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时难以接受的,质疑与担忧是免不了的: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陌生人随意进出怎么办?住宅区内的公共空间属于全体业主,其私利怎么保障?……

在新浪网发起的《住宅小区不再封闭,大院要打开,你支持吗?》的调查中,75%的网友明确表示“不支持”,而在封闭小区逐步打开之后,“人身财产等安全问题”则成为网友最担心的问题。

的确,安全因素是中国人喜欢封闭式小区的最直接原因,而在逐步开放小区的过程中,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各种安全问题,交通安全问题、治安问题,以及与业主有最直接利益关系的问题:物业费是否会飙涨,公摊费是否返还?

说到交通问题,一是如果小区开放了,那么楼下就是直接对着马路,孩子、老人出个门玩耍、散个步比之前都要危险的多;二是,小区开放了,小区的路变成了公共道路,司机在小区里随意停车,小区会不会变成停车场呢?小区的交通安全如何保障?在路上堵就算了,在自己家里也要身处车流之中吗?交通噪音、尾气污染又该怎么解决?

而对于治安问题,小区开放了,那么小偷是否迎来了春天?有网友在网上反映,其之前住的小区就是开放式的,“结果街边到处都是小摊,夜里发生各种打架事件,小区也会发生偷盗事件,后来装了铁栅栏改成封闭式的,明显好多了,警察城管不作为,你还想开放,呵呵。”诸如此类的问题,小区开放了就会大概率发生。

围墙易拆,心墙怎么破?

持支持意见的人表示,除了中国,其他国家基本都是采取开放式小区模式,中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加以改造。是的,这些问题都能想办法解决,不管是加强安保力度还是限行、禁止通行,还是加强监控设置,总能一步一步解决,但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围墙”意识根深蒂固,如何破?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方流芳在微博中说:“中国是一个围墙社会。长城、城墙、院墙(大院、北方四合院、南方小庭院都是封闭小区)代表着一种‘划界定纷止争’,‘惹不起,躲得起’的相邻哲学。与美国人持枪自保相比,筑墙自保更为明智。”现如今,中国人仍然普遍认为小区“栅栏越高越安全,封闭越严越高端”。

《卖完了地现在要我拆围墙?该拆的是防火墙吧!》文章认为该建议的提出已迟到10多年,然而现在重新提出并将实施,其实早已杯水车薪。文中比喻到“这10多年来,所有的小区最终都是按照封闭式的思路去设计的。现在拆掉围墙,就相当于告诉一个20岁的孩子,你之前学的经济学知识都是错的,再来一遍?”围墙易拆,心墙难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