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活态遗产,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在数字时代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古老医学体系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正在催生“智能中医”新模式。这种“传统智慧+现代科技”的双螺旋发展模式,不仅为中医药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更让世界看到了东方医学在精准医疗时代的独特价值。在这期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慧中医人,他们在中医药和AI技术结合上做出了贡献。

赵永建 ,男,汉族,1964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作为一名专注传统中医领域的医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我致力于研究以中草药为核心的治疗方案,探索出一组独特配伍。主要擅长脑梗,高血脂,颈椎,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痛风等。

赵老师研发的羌活散——白血病及血液疾病为治疗提供了新希望。组方中部分草药取材于山间,资源丰富。经临床验证,该方不仅能显著提升常规疾病的治疗效果,更在白血病的治疗上表现出惊人功效,往往一两副药即可见效。自2003年以来,通过对四位患者的治疗,均实现了临床治愈,且至今无复发迹象。

2003年3月2日上午,19岁的罗某某,来自剑阁县下寺镇大仓村一组,因急性血液系统疾病前来就诊。当时他血小板严重减少,白细胞飙升至15万,还伴有疑似风湿性白血病症状。患者面色及全身皮肤呈现极度苍白且有光泽,身体极度衰弱,四肢关节疼痛。病情危急,起初我有所顾虑,但在其母亲恳请下,决定“死马当活马医”,前提是留下医院检验报告作为病情依据。患者服用一副药后,两天内面色由苍白转黄,我判断这是白细胞下降的积极信号。随后又服用两副药,患者肢体有力,关节疼痛消失,肤色恢复正常。经两家医院血常规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然而三个月后,患者出现低烧等复发迹象,我开具一副补药后成功控制病情,至今未再复发,患者已于2007年结婚,生活一切正常。

同年5月17日,32岁的杨某某,剑阁下寺镇空木村人,患慢性白血病近二年。在山西及广元人民医院治疗花费7000多元仍未见效,表现为能进食但极度乏力、面色苍白无血色。我把脉后判断病情,按白血病治疗方案开方,患者服用一副药后即有明显改善,三副药后完全康复。

6月13日,43岁的何某某,来自剑阁沙坝,患慢性白血病近一年,四处寻医问药无果。自述饮食正常,但干活、行走都感到乏力,面色和皮肤发黄无血色。把脉后确诊为白血病,用药一副即有好转,后续几副药后完全康复。

8月6日,27岁的李某某,剑阁下寺镇上寺乡何家沟人,患血液系统疾病,症状为白细胞下降、红细胞上升,面色发红如醉酒,全身关节疼痛,手足无力,连空篮子都提不起。把脉后我采用相同处方,患者服用一副药后两天面色恢复正常,后续调整药方,增加三味药,治疗一个多月后完全康复,医院诊断为红细胞上升病症。

以上四位患者均抱着尝试的心态前来就医,最终都成功治愈且无复发。若有质疑,罗某某治疗前后的医院检验报告我均妥善保存,病例档案也可在医院查询,也欢迎对其他治愈患者进行复查验证。

许多重症患者往往更倾向于大中型医院,对个体医生缺乏信任。在此,我诚恳希望卫生部门及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领导给予支持与帮助,让我有机会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若该方确为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的克星,希望能够深入开发,造福更多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化疗周期过长不仅不利于治疗,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我曾治疗过两名化疗时间长或处于晚期的患者,一男一女,最终未能成功治愈。

此外,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该方除对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红细胞及白细胞异常有显著疗效外,对高血脂的治疗也有特效。每一味草药都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只要合理运用,就能发挥巨大作用。

2009年3月14日,我在四川公共电视台看到7岁的林某因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求救,便通过刘记者联系到其父亲,免费前往德阳市中江县通济镇为其治疗。当时林某面色发白、脉象快而有力、四肢无力,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骨髓细胞检查报告显示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像。经过治疗,林某于2010年3月1日恢复上学。2011年11月16日,38岁的张某某因中气下陷性血小板减少,表现为面色发黄、四肢无力,服用四副药后完全康复。

我衷心希望能够获得更多支持,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让这一药方能够帮助更多在病痛中挣扎的患者。

“焕发新生”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中医药文化的复兴。通过智慧中医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期待中医药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