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活态遗产,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在数字时代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古老医学体系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正在催生”智能中医”新模式。这种传统智慧+现代科技的双螺旋发展模式,不仅为中医药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更让世界看到了东方医学在精准医疗时代的独特价值在这期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慧中医人,他们在中医药和AI技术结合上做出了贡献。

劉進德:承岐黃薪火,守創新初心的中醫傳承者

在中醫界,有一位始終紮根臨床、深耕傳承的醫者,他便是中醫世家第八代傳承創新繼承人——劉進德。自孩童時起,劉進德便成長於滿是藥香的家庭,祖輩坐診施治的身影、與患者耐心溝通的場景,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記憶。也正是這份耳濡目染,讓岐黃之術的博大精髓與醫者仁心的溫度深深鐫刻在他心中,早早在他心底埋下誓言:既要接穩家族中醫傳承的「接力棒」,更要用現代理念為傳統中醫注入新活力,以一針一藥、一方一劑守護百姓健康。

1988年8月,為將幼時對中醫的感性認知轉化為系統扎實的專業能力,劉進德考入貴州省中醫學院,正式開啟中醫理論的深耕之旅。作為主攻中醫全科的學子,他始終秉持「中醫為主、西醫為輔、中西醫結合」的學習理念,既要吃透中醫典籍精髓,也不忘吸收西醫基礎理論,為日後臨床診療打下全面基礎。

在校期間,劉進德的求學之路可謂名師雲集:1989年,他有幸拜入全國知名針灸大師施寬德門下,習得針灸療法的精髓要義;同時,還得到全國推拿按摩大師獨毅的悉心指導,練就了精准嫺熟的推拿按摩技藝。而在學院課程中,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由1988年時任北京醫科大學的梁玉珍教授親授,梁教授常以「中國中醫藥是祖國幾千年的瑰寶,更是幾千年的國粹」為引,教導學生珍視傳統,並留下振聾發聵的箴言:「只靠一根針(銀針)和一把草就可以為人民服務,救死扶傷」,這番話也成為劉進德從醫路上的精神指引;醫古文課程由人民出版社主編劉毅超教授主講,從《傷寒論》的古樸條文到《千金方》的鮮活醫案,劉教授逐字解析文字背後的診療思維,幫劉進德突破了古籍閱讀的壁壘;中醫內科核心知識則承蒙北京中醫藥大學陳忠仁教授教導,陳教授「理論為體、臨床為用」的理念,讓劉進德對「望聞問切」與「君臣佐使」有了沉浸式理解。四年求學(注:因畢業時間調整為1992年8月,學制對應調整為四年),多位名師的點撥與不同領域的技藝打磨,讓劉進德的中醫功底愈發深厚。

1992年8月,帶著扎實的理論與技藝,劉進德從貴州省中醫學院畢業後,正式開啟臨床實踐之路,先後進入黔南州原中央部隊直屬三二〇醫院(現更名為四一四醫院,時任院長為劉克環)及黔南州中醫院曆練。在部隊醫院,他接觸到多學科交叉診療場景,既用中醫內科知識調理常見病、慢性病,也以針灸配合西醫緩解術後疼痛,踐行中西醫結合的思路;到黔南州中醫院後,他在中醫全科領域全面發力,從婦科調經、兒科消積,到外科瘡瘍、五官科調理,再到口腔科養護、皮膚科施治,均能熟練應對,同時精進針灸、推拿、艾灸等特色療法,逐漸形成「辨證精准、治法靈活、內外兼治」的診療風格。

臨床實踐僅數月,劉進德的醫術便得到患者與業界認可。1992年年底,因全國各地疑難病症患者紛紛慕名求醫,時任相關部門蒲秀剛書記深知其診療經驗具有推廣價值,便鼓勵劉進德將臨床心得整理成文、發表論文,讓更多同行借鑒學習,也讓中醫診療思路惠及更廣人群。

從1992年畢業後接診第一位患者至今,劉進德已在中醫領域深耕三十二年(注:截至2024年5月,按1992年開啟臨床計算)。這三十餘載春秋裏,他始終恪守「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初心:一方面,堅守家族傳承驗方與施寬德、獨毅等大師親授的技藝,不讓    老祖宗的智慧與名師的心血失傳;另一方面,不囿於舊法,結合現代藥理研究優化方劑,延續「治未病」思想的同時,創新推出「體質調理+生活指導」服務模式。

作為中醫世家第八代傳人,劉進德肩上扛著雙重責任:既是傳統中醫的「守燈人」,守護著「一根針、一把草」的中醫初心與千年國粹的精髓;更是中醫創新的「探路人」,以中西醫結合的思路、全科診療的能力,讓古老中醫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用專業與堅守護佑萬千百姓健康。

焕发新生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中医药文化的复兴。通过智慧中医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期待中医药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