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青瓷谈青窑艺发布《春华秋实,雅韵中秋》
岁月流逝,月华轮转,飒爽的秋风送来了月圆的气息,又是一年中秋时。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元旦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为同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宜兴青瓷行业领军品牌“谈青窑艺”(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作为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省级代表传承人谈志坚先生所创立的品牌,值此中秋来临之际创作了以秋韵为题材的青瓷系列作品《春华秋实,雅韵中秋》。
刘 立, 1985年生,江苏徐州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陶都宜兴优秀青年陶艺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传承人,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2007年于江西陶瓷工艺美院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师承陶瓷艺术大师谈志坚先生,继承传统,开发创新,在陶瓷造型设计与创作领域颇有建树。近年来他设计创作的青瓷艺术品在国家级、省级评比中荣获20多个奖项,其中“窑变情侣瓶”于2007年荣获第三届江苏省陶艺新人新作展评一等奖;“如意手铃瓶”于2011年荣获北京五朵金花汇报展金奖;“天珠牡丹”于2012年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大地奖”金奖;“青韵瓶”于2014年荣获江苏省陶艺作品展评金奖,有关陶艺论文多次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
庄日建,1946年生,上海人,中国著名书画家、陶刻家,中日书画篆刻协会特聘高级艺术顾问,海峡两岸杰出的艺术家,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17岁开始学习西洋绘画,28岁开始学习国画,正式拜师上海花鸟画家潘然(君诺)和山水画家吴季鑫。庄日建喜欢画人物,又多次拜见程十发老师求教,书法则受业于赵冷月老师。经过数十年历练,庄日建的书法和国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和韵味。2011年10月,庄日建人物国画作品“战地孤儿”获第二届“儒林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作品奖。2012年3月,庄日建在台北中山公民会馆展览厅以及台湾万能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两度举办中国人物书画个人展,展出内容列为四大部分:五十六个民族系列、西藏风情、台湾名人肖像、人物小品,获得社会各界好评。2013年开始,庄日建参与宜兴青瓷的装饰设计,创作人物及花鸟青瓷画瓶,深受藏家喜爱。2014年1月,人物国画作品“大吉图”获中国梦“盘古艺术”网络书画大赛优秀作品奖。
顾伯云,1971年生,江苏宜兴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理事、研究员,“谈青窑艺”团队的中坚力量,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传承人。
1991年毕业于江苏省宜兴轻工学校陶瓷专业,毕业后进入陶瓷企业工作,1993年师承谈志坚大师至今,主要从事陶瓷原材料和釉料的研制。历史上,宜兴青瓷的原材料以外供为主,经过他的潜心钻研,现已改为以当地特有的紫砂泥为主,同时把紫砂五色土应用进釉料配方,形成新的“宜青釉”。这两项试制的成功,极大地提升了宜兴青瓷的文化层次和竞争能力。近几年,“谈青窑艺”凭借新材料和新釉色深得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赞誉并荣获了多项大奖。
2014年,他设计创作的青瓷窑变工艺品“曲”,在江苏省陶瓷艺术作品展中荣获优秀奖。
周顺元,1947年生,江苏宜兴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书法家、陶刻艺术名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自幼喜爱书法,尤钟隶书,在陶瓷系统工作40余年,得到了诸多书画名家及陶艺大师的指导。潜心钻研书法陶刻,首创了青瓷结合紫砂陶刻的装饰手法,曾于2004年5月在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办过个人书展。资深专家评价其作品“尽显秀丽典雅的清新气质,又带有厚重古朴的金石韵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2013年,陶刻青瓷“心经钵”获首届“曼生杯”陶刻大赛一等奖;陶刻青瓷“格言瓶”获宜兴市法治文化陶刻展评一等奖。
文化链接:
宜兴青瓷行业领军品牌“谈青窑艺”(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源于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宜兴青瓷,通过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之省级代表传承人谈志坚先生的传承与发展,是与宜兴独有的紫砂、均陶堆花方法以及景德镇的瓷文化制作工艺相融合,开创的一个全新的青瓷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