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入秋以来,雾霾比秋老虎还凶猛,危害与日俱增。不过,霾并不是今天才有,东汉《说文解字》就有对“霾”做过解释:“霾,风雨土也。”可见那时候就有霾,而且人们认识到,霾含有水分与土尘,不同于雾。

《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更深入的解释:“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北京气候干燥,冬季漫长且近沙漠,《北京气象志》、《北京灾害史》、《元史》、《明实录》和《清实录》等史料都有“霾灾”的记录。

其中,《元史》记载,元天历二年(1329年)3月,少雨水而又干燥异常,导致“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城)门隐于风霾间”。两次雾霾都是持续时间长,能见度低。

明代关于北京“霾灾”的记录,更是多达数十次。

今天,人们对抗雾霾,在家用空气净化器,出门佩戴仟佰盾、绿盾、3M等口罩。那古代遇到霾灾怎么办呢?

“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从《元史》的这个记载可知,古代遇到霾灾,官方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向老天求助。

明清两代,每有 “霾灾”,皇帝要么让文武群臣斋戒三日,禁令天下屠宰,要么派文武官员到天坛祭天,以求天神驱散风霾,并降甘霖。

据说,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大“霾灾”,慈禧太后为此派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

上行下效,民间遇到“霾灾”,常做的方法也就是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有次出现 “霾灾”,农夫就“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

由此可知,元朝就有原始的口罩。所以,不难想象,古人遇到雾霾,也会用这种原始口罩保护呼吸道。

当然,这种原始口罩,效果肯定远不如仟佰盾等专业口罩的。雾霾在升级,人类的科技也跟着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