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青瓷谈青窑艺博湖南省桂阳县考察团盛赞
桂阳县,湖南省十强县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故乡。
11月6日,宜兴市委副书记周中平亲切接见了由湖南省桂阳县委副书记赵振、副县长黎宾率领的考察团一行20余人,在宜兴相关部门人员的陪同下莅临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视察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省级代表传承人谈志坚所创办的宜兴青瓷品牌“谈青窑艺”的发展情况,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院长谈志坚、常务副院长谈珂全程陪同。
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扩大与学术界的交流,实现科研与实践的良性落地,让传统文化走出闭门造车的枷锁。师古不泥古,求新更创新,这是谈青窑艺复兴宜兴青瓷的基本理念。
艺术的本质是开放的、包容的,谈青窑艺始终倡导通过体验工场的形式与陶瓷艺术爱好者们实现互动交流。图为,国外陶瓷艺术爱好者在此学习如何制陶。
在参观珍藏馆的过程中,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院长谈志坚先生向来宾介绍了宜兴古代青瓷的历史渊源。陶都宜兴拥有紫砂、青瓷、均陶、精陶、美彩陶这“五朵金花”,宜兴青瓷作为其中一朵瓷器名花,素以“东方的蓝宝石,精美的碧玉器”而享誉中外。青瓷作为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宜兴便是发源地之一。宜兴青瓷,历史悠久,始于商周,盛于两晋,历经战乱,屡经盛衰,直至唐五代后,衰落中断。据《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载,“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江苏境内开始生产原始青瓷”。
断代后的宜兴青瓷兴起于1960年,周恩来总理作出“要尽快发展恢复祖国的名瓷”这一重要指示。其后宜兴青瓷复兴发展,创造过一段辉煌。谈志坚向来宾展示了当时作为国务院指定国礼赠予朝鲜金正日主席的青瓷大花盆;为共青团中央承制作为国礼赠于日本青年友好访华代表团的青瓷“方线尊”、“鱼形瓶”、“凤尾尊”、“玉耳瓶”;进入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的成套青瓷艺术餐具等青瓷厂辉煌时期经典作品。
由于各种因素,上世纪90年代后,宜兴青瓷的传承再次被中断。2007年初,谈志坚先生怀着“不使宜兴青瓷失传”的强烈心愿,在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毅然挑起了复产青瓷的重担,率领一批青瓷技艺人员,日夜奋战,反复试验,先后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扩大与学术界、工艺界的交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其他陶瓷门类的制作技艺,在原料釉料、器型设计、成型制作、装饰手法、烧制技艺等各个方面,都大胆进行探索,完全突破并丰富了宜兴青瓷的制作技艺,将宜兴青瓷推向了新的高峰,形成了“谈青窑艺”新的品牌,并创立了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特邀各文化领域艺术家在谈青窑艺集体创作,为宜兴青瓷赋予更多元化、更丰富、更厚重的文化元素。
泱泱中华,文明遗世。先民用智慧的双手,经过火与水的洗礼,铸出青瓷之“魂”。生产制作区龙窑的再现,体现出的,更多的是对先辈的敬畏和一种薪火传承的精神守望。
造型和拉坯是陶艺的基础、灵魂,也是独立的艺术形式。手工拉坯倾入了时间、汗水和情感,比之工业化机器下的产物,少了那些“一成不变”,多了一份“独一无二”。
谈青窑艺首创大器型手工拉坯,成功克服了大器型成型难度大、烧窑成功率低的行业技术瓶颈。
传承是根,创新是本,文化是魂。当代中国文化正处在一个振兴发展的时期,谈青窑艺(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吸收跨界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有益的成分,经过异质同构,实现多元文化的交融。
旅游文创商品吸引了考察团的目光,谈青窑艺从传统大器型到年轻化组合小器型的拓展,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落地和延伸,对传统文化的挽救和传播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从陶艺体验区到珍藏馆,从艺术家创作室到生产区,从艺术品展厅到旅游文创商品展厅的一系列参观,考察团加深了对宜兴青瓷历史脉络的了解及当代复产过程中工艺水准提升和文化情境交融的感受。考察团盛赞,“谈青窑艺的青瓷艺术,是工艺和艺术的完美融合。古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工艺与设计就是在一步一步的雕琢中成就了艺术最本质的意义。一件好的作品除了需要优秀的设计与创意,还需要最精致最先进的工艺水平去完美呈现。对于每一件青瓷艺术品来说,它有着自己的灵魂与文化,它是联结古代生活与当代艺术的纽带,是人们从生活感悟中提炼出来的精粹。奇妙的创意赋予作品以神魂,精湛的工艺则让设计加以升华而更富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