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月19日,当代艺坛活跃的书法家、篆刻家和艺术理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文学博士辛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江苏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南京大学文学博士蔡玉洗教授(江苏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出版人、原译林出版社社长、原江苏文艺出版社社长)和南大历史系毕业的江苏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徐金平老师一行,来访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省级代表传承人谈志坚先生所创办的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谈青窑艺),考察艺术融合的合作创作空间。

2
3
4

图为,来访专家学者参观宜兴古龙窑遗址模型及相关出土的宜兴原始青瓷文物。青瓷作为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宜兴是其发源地之一。宜兴青瓷,历史悠久,始于商周,盛于两晋,历经战乱,屡经盛衰,直至唐五代后,衰落中断。

其间,在交流介绍古代青瓷历史的时候,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院长谈志坚先生向来访专家学者讲述了中国青瓷制作工艺历史中关于玛瑙石末作为添加原料的奇闻轶事,并介绍了宜兴青瓷艺术的历史沿革和特点。断代后的宜兴青瓷兴起于1960年,周恩来总理作出“要尽快发展恢复祖国的名瓷”这一重要指示。其后宜兴青瓷复兴发展,创造过一段辉煌。

5

图为,专家学者在观赏青瓷复产辉煌时期经典作品《问天》。青瓷厂辉煌时期,宜兴青瓷一度成为国礼被外交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赠予国外党政领导人和国际社会团体,一时间,宜兴青瓷风雅无限,大放异彩,在宜兴陶瓷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6
7
8

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谈青窑艺)汇聚了各领域艺术家,以青瓷为创作载体进行自由创作,以期探求传统艺术的多元化和延展性。谈志坚先生表示,如果只是对传统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模仿,那就是固步自封,传统的青瓷工艺不能丢,但也要与时代审美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宜兴青瓷走得更远。谈青窑艺创办之初即确立了“与高校合作,扩大与学术界交流,让传统文化走出闭门造车枷锁”这一品牌基本理念。

9
10

图为,来访学者与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著名书画大师)尹安石先生交流,并观摩其《佛缘》系列陶刻作品。

据悉,辛尘教授长期研究书法篆刻、中西绘画及艺术史论,在《中国书法》、《书法研究》、《中国篆刻》、《书法报》等报刊发表大量书法篆刻艺术研究文章,著有《书法三步》、《当代篆刻评述》、《历代篆刻风格赏评》、《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艺术家、艺术创造与艺术评判》等,译注有〔意〕阿尔贝蒂著《论绘画》、〔德〕费德勒著《视觉艺术作品之评判》,组织编写并责编《书法学》、《篆刻学》、《中国书法史》(七卷本)等,是一位颇具艺术修养和造诣的艺术家。两度出版的《当代篆刻评述》,高屋建瓴的史学观念与充满使命感的精辟评论,一举确立了他在当代书法篆刻界的地位。

11

小中见大,巧孕于奇,老生花旦,各逞其美,古质今妍,各见其性。辛尘教授表示,艺术设计过程、构思过程、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把相关的元素不停地分解、化合,思想方法完全是一致的。本次陶都之行,正是源于宜兴青瓷的美誉。2016年2月28日将在朵云轩上海艺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力邀谈志坚大师一起参加,也愿与谈大师联袂创作,将书法、篆刻与青瓷艺术融合,实现民族文化的异质同构,向大家展示这段时间来与谈大师合作创作的部分青瓷作品。

12

图为,来访专家学者观赏尹安石先生《手绘青花》系列青瓷作品《万壑松烟》,被其飘逸的意境所感染,表示,在时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与融合人文内涵的青瓷作品对话,便获得自我精神的沉淀,摆脱“物役”、“物累”的桎梏,这是青瓷所赋予人性之美的至高魅力。

13

正如谈志坚先生所言,“青瓷之美,是流畅于吾辈青瓷人心中永恒的真善美之河。它留给后人的不只是艺术的财富,更多的是人们崇尚自然、追求人本精神的寄托。以三千余年青瓷的辉煌发展历程,以华夏五千余年的深厚文化根基,人们或许要更多、更远、更深地思考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