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跟我说,‘上海根本没有你呈现出来的那样时髦。’”张佳音说这是几年前他在 Tumblr 和微博更新街拍的时候,让他印象深刻的评论之一。

“街拍摄影师”,这个头衔不太适合张佳音,虽然这的确是他的工作。说不合适是因为在现在的中文媒体环境里,所谓街拍大多数时候都和哗众取宠联系在一起。为了博取更多眼球,无论是穿衣服的人、拍照的人还是刊登照片的人,都会选择猎奇的视角。一些人的小众趣味,哪怕是出于真诚和自我,也会在大众媒体上被误解和放大。

看张佳音的博客,这种“惊吓”要少得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避开了名人和秀场,真的在大街上寻找拍摄对象。

什么样的人都有,不管你是不是认同他们的美,你都能感觉到这些人对穿衣服这件事有一种本能的尊重。尊重,不是炫耀或者展示。他们在认真地对待一件体面的事情,而这是生活里重要的一部分。

既然有很多人认真地穿衣,他就把他们都拍了下来 | 100 个有想法的人

既然有很多人认真地穿衣,他就把他们都拍了下来 | 100 个有想法的人

既然有很多人认真地穿衣,他就把他们都拍了下来 | 100 个有想法的人

既然有很多人认真地穿衣,他就把他们都拍了下来 | 100 个有想法的人

张佳音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走在街上,观察路人的穿着和仪态,询问中意的对象是否可以为 Ta 拍照片。如果这些人对着镜头略略失去了本来自如的神韵,可能还要用一些让他们放松下来的小技巧──比如假装拍完了,在拍摄对象离开的时候叫住他们,然后拍下回头那一瞬间的样子。

要是在工作日,张佳音就得在别人赶着去上班的空档迅速抓几张照片。所以后来他在总结自己优点的时候,“快”也算得上一个。当然,总有些人觉得这种“半路拦截”很莫名,摆摆手就走掉了。张佳音会觉得很遗憾,仿佛他错过的不是一张照片,是丢失了一个样本。

这个比喻或许有夸大之处。他的说法其实是这样的:“我觉得这是一种记录吧,就是当下十年二十年中国人的态度和生活方式,把这个展现出来,我觉得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好像一个电子档案一样。”

既然有很多人认真地穿衣,他就把他们都拍了下来 | 100 个有想法的人

既然有很多人认真地穿衣,他就把他们都拍了下来 | 100 个有想法的人

张佳音是 1984 年生的理工男,学自动化,业余喜欢视觉和摄影。加入过街拍网站 P1,后来又因为价值观不同辞职,开设了一个叫 ShanghaiExpress 的博客,同步到微博。当时,instagram 还没火起来。

很多人在看到 ShanghaiExpress 的时候会马上想起 Scott Schuman,后者于 2005 年开设的街拍博客 The Sartorialist 可能是如今最值钱的博客之一。Scott 出过 3 本书,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时尚设计界最具影响力 100 人,作品被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永久收藏。简单说来,如果你喜欢看好看又不做作的街拍图片,十有八九都遇到过他的作品。

张佳音和 Scott Schuman 挺像的,都不是职业摄影师出身,都喜欢时尚的社会属性而不仅仅是浮华的那一面(The Sartorialist,意思是“对衣服剪裁有兴趣或者从事此业的人”),然后,都把街拍当成了一个职业。

这种相似之处在你翻阅二者博客的时候强烈地浮现出来(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都用了the Blogger 的模板):你可以直接进入主页查看最新照片,也可以点击像九宫格一样的Random Posts里任何一张你感兴趣的照片。你将毫无征兆地进入某一个地点、某一个时间,以更清晰、更细节化的方式观赏这个当时让你饶有兴趣的对象。而不管看多少,你都会感受一种同样的气质和审美。

既然有很多人认真地穿衣,他就把他们都拍了下来 | 100 个有想法的人

既然有很多人认真地穿衣,他就把他们都拍了下来 | 100 个有想法的人

不过,张佳音的博客正在改版,他说,这会儿更愿意别人关注他的微博

尽管被拍摄的对象着装方式大相庭径,举止和风格也迥然不同,但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闲适的,有些甚至带着一点茫然和错愕。这和你通常以为的那些自如出入于镜头前的时尚博主、圈内潮人很不一样──那些被张佳音或者 Scott Schuman 拍下来的人只是他们自己,身上的衣服会让你更好奇这个人的个性和身份,而不会喧宾夺主。

有些人把这些照片当作着装参考,从而发掘出更多搭配的乐趣。有一些人把照片当作观察城市的窗口。而对于张佳音来说,这就是一种记录。

“我不是在拍什么人拿着什么包或者什么人穿着什么样的裙子,我也不是在拍一些什么人,”此前我们采访 Scott Schuman 时,他也说过类似的话,“我所寻找的是某种特有的风度。”

也正因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他们的博客几乎只放照片,文字仅仅用来标注拍摄照片的时间和地点。其实巧合的是,早期(也就是 Scott 的 2007 至 2009 年左右,张佳音的 2012 年左右)他们多少都会写点感受,比如点评一下打动自己的搭配方式。可是张佳音很快感到尴尬,他觉得写这些也显得做作,回头去看的时候,意义不大。

既然有很多人认真地穿衣,他就把他们都拍了下来 | 100 个有想法的人

2014 年 10 月,上海。 Scott Schuman 拍摄。

既然有很多人认真地穿衣,他就把他们都拍了下来 | 100 个有想法的人

2015 年 10 月,东京。张佳音拍摄。

有趣的是,Scott Schuman 也来过上海,但是他拍出来的照片无意之中多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元素。张佳音去东京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感觉,但刻意回避了它:在和女朋友去东京旅行的一周里,只发布了两张照片。“因为到了东京就发现那边的人着装水平一下子就高了很多,已经那么高了,就希望寻找更特别的东西。”

照片拍多之后,有很多品牌和媒体会邀请张佳音去“街拍”。江南布衣、素然(Zuczug)和 Mo & Co 都发起过合作。他们提供最新一季的服饰,然后邀请品牌 VIP 或者一些有社交影响力、但也不是职业模特的人作为被拍摄对象,场景或者是家里,或者是马路,反正很少是摄影棚。

这一切都是为了模拟 ShanghaiExpress 给人的感受:不做作、自然的美感。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街拍无处不在的时候,张佳音可以定义一种风格,而且这种风格还挺值钱。有时候杂志邀请张佳音和其他摄影师一起为某个明星拍照,留给他的时间往往不会很多,他也就在马路上抓上几张。正如开头所说的那样,优势是那种练出来的“快”。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风格的不可捉摸,它只能成为一个人的生意。大批量的街拍依然围绕秀场和时尚人士进行。从

style.com

出来的摄影师 Tommy Ton 是最有名的代表,他拍摄的风格只能属于少数人。

而张佳音说得更直接:我不想拍那些 Logo、名牌、看起来高大上的衣服。他们就是属于那一小段时间的,什么都留不下。

大多数被他拍过的人都没有留下联系方式,有几个遇到不止一次,他也不知道人家叫什么名字。随着圈子渐渐起来,他才知道其中一些人的身份。

既然有很多人认真地穿衣,他就把他们都拍了下来 | 100 个有想法的人

2014 年 11 月,上海武康路

有一个难得的例外。张佳音去年在上海武康路拍过一个老太太,她穿着优衣库和法国模特 Ines 合作设计的碎花连衣裙,笑得很可爱。拍完之后,老太太要求看照片,并给了张佳音她女儿的邮箱。在为江南布衣拍照的时候,张佳音想起了这个老太太,然后,就把她变成了江南布衣的模特。

图片来自 ShanghaiExpress , The Sartori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