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新版微信悄悄拿掉了下拉拍摄小视频的功能,更新日志里只字未提。不过去年国庆增加这功能的时候,曾引发了一阵朋友圈晒小视频的狂潮。

小视频是微信 6.0 更新最重要的功能,发布了名为“视频时代”的海报,并将拍摄入口设立在主界面,手指往下滑一下就能开始拍视频,这比点进朋友圈还要少一个步骤。微信的期望有多高可见一斑。

一年后,小视频的直接入口被拿掉,你只能在朋友圈或者对话的新建按钮发送视频。不难猜测它的表现没能达到微信的预期。

拥有 6 亿用户的微信,还是没能带进“视频时代”。而过去两年,失败的小视频项目也不只是它一个。

>还记得两年前那些允诺下一代社交的短视频应用么?

2014 年 10 月,创业媒体 36Kr 发布了题为《36 氪专访 Blink 创始人施凯文:50 天,1600 万美金 A 轮融资,1 亿美金估值,每天 10 万张照片上传量》的文章,主角是刚上线没多久的短视频社交应用 Blink 快看,创始人是音乐应用 Jing.Fm 的施凯文。

从当时的报道文字和创始人的话看来,你不难感受到下一个革命就要来了:“切一块微信蛋糕”、“场景社交”、“瞬时社交”等等,短视频俨然成为社交应用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2013 年更被称为“短视频分享应用元年”。

从当时关于 Blink 的报道里,你看不到太多产品本身的信息。这基本就是复制了国外同期的短视频社交应用 TapTalk:打开就是摄像头,按住右边联系人头像就可以给对方发送一段最长为 15 秒的短视频,还可以加上一些涂鸦的简单特效。

说好的小视频时代呢?

短视频应用在 2013、2014 年的爆发

然而,经过 10 月份媒体的频繁曝光带来的巨大下载量后,Blink 就暴露了诸多产品问题,在施凯文及 Blink 微博后面的评论上,随处可以看到 Blink 用户的意见——收不到验证码、无法注册、换不了头像、无法添加好友等等。

说好的小视频时代呢?

Blink 使用页面

结果到 11 月中,产品才刚更新到 1.3 版本,Blink 在苹果应用商店社交分类的下载排名已经跌落到 500 名前后。对于需要聚集大量用户的社交应用而言,这和死了没什么区别。

说好的小视频时代呢?

Blink 的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排名变化

现在看来,Blink 这么一个基本功能不可用,创意全靠抄的产品,迅速死亡并没什么让人惊讶。但是红杉资本领投的 A 轮 1600 万美元融资很难不让人多看它两眼——红杉早前投资的美团、大众点评、大疆等创业公司都已经迅速成长为行业巨头。

不难理解为什么投资人会觉得短视频是社交的未来。

互联网社交服务,一直跟着网络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在变。当 2004 年 Facebook 成立的时候,马克·扎克伯格做的社交网站还是一个以 PC 网页端为主的产品。而诞生于 2006 年的微博客 Twitter,最初的信息更新机制和 140 字的规则都来自于短信。 Instagram 在 2010 年发布时,iPhone 4 将摄像头像素提高到 500 万。

到了 2013 年,中国市场上的千元智能手机摄像头的像素已经达到千万级,加上 4G 网络的普及,更快速的移动互联网促生了短视频服务。

而中国创业公司创意来源的硅谷,在那时也有了些可以效仿的对象。 2013 年,Twitter 也发布的短视频应用 Vine,让用户拍摄 6 秒长的短视频,并能同步到 Twitter 分享,用户一下子做到了 1300 万人。同年 6 月,Instagram 也增加了短视频分享功能。

美国的TapTalk 也在 2014 年刚拿到 58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每个月有 250 万名活跃用户。就连社交巨头Facebook 也抄了短视频社交的想法,推出了类似 TapTalk 的应用 Bolt,还被 TapTalk 创始人 Onno Faber 嘲讽了一番。

就在 2014 年,分享图片或者短视频的阅后即焚社交应用 Snapchat 估值已经超过 20 亿美元,宣称每个月有超过 1 亿用户在 Snapchat 在使用服务,而这些用户大部分都是不满 18 岁的青少年。

国内做短视频社交的产品也像雨后春笋那样冒了起来,Blink、秒视、Biu、友约……但经过了一年多,现在在应用商店的下载排名中,除了美图秀秀的美拍、与新浪合作的秒拍的这种工具类短视频应用外,带有社交属性的短视频产品早已宣布死亡,掉到在社交应用分类的 500 名之后,而腾讯微视团队更在今年三月解散。

>低估用户的短视频才能活下来

他们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是,短视频内容并没有如预想中那样,成为即时通讯中的热门内容。

无论是 Taptalk 还是之后的模仿者,他们大部分做的是一个快速用图片和短视频“聊天”工具。尽管理论上 4G 网络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了短视频传播的基础,但有短视频内容制作成本远比文字和图片高。很多时候,一个 emoji 表情,打字只需要 2 秒就可以完成的信息交互,在这些短视频应用里面,你需要梳好发型控制好表情才能拍摄。更不用说,这些视频内容也不太适合于任何稍微正式的对话情景。

更大的问题是,包括微信小视频在内的短视频服务,都高估了自己的用户。

以往当我们谈论视频社区的时候,更多是明星(或者颜值高的人)创造内容,而普通人围观、转发,如果就提供一个普通的工具,让用户自己拍摄短视频,那么他们制作的大部分内容可能都不会让人有什么传播欲望。

而反观 Instagram,维持了多年的正方形图片和自带十几款滤镜极大减少普通人构图和 PS 图片的成本。即使不会拍照,只要把咖啡杯放中间按下快门就好,对焦失败也没关系,夸张的滤镜还能带出来别样的艺术效果。

Vine 的视频拍摄并不是一镜到底,它鼓励用户分开拍摄三个 2 秒视频,然后合并成一个 6 秒短视频——拍完之后,视频还会轮回播放。 Vine 最后吸引了大量具有喜剧效果的短视频。相比之下,希望让用户自己做好一切,拍出 15 秒视频的 Instagram,最后就没能吸引到同样的内容。那些专业制作的 15 秒广告片背后基本是整个团队的努力。

今天还活得不错的短视频应用也都像 Vine 一样降低了门槛。以美图秀秀出品的美拍 Slogan 是“十秒也能拍大片”,在拍摄界面,美拍提供了和 Vine 一样的拍摄指示,同样提醒 2 秒左右松开拍摄,接下来可以挑选和美图秀秀一样的滤镜效果:忧郁的黑白,蓬勃的晨光等,并加上各式阳光映射、樱花飘舞、纯音乐的 MV 效果,马上就生成一部(脸都看不清楚)的唯美 MV。

说好的小视频时代呢?

美拍社区及“傻瓜式”的视频编辑功能

在今年夏天流行起来的小咖秀中,你甚至连要拍什么都不用考虑,因为它连剧本台词也准备好,你只需要对着热门台词对对嘴型、一边做夸张搞笑的表情,就能拍出一个“逗比”的搞笑视频,还自带柔光效果。

视频应用对内容制作的限制,反而鼓励了内容的创造,小咖秀在 8 月份一度冲上 App Store 免费榜单的第一名,日活跃用户超过 500 万,日均原创短视频有 120 万条。

回到微信小视频,同样 6 秒长度,却不支持任何编辑、美化、转发功能,基本打消了用户上镜的冲动,在微信取消下拉小视频功能之时,拥有秒拍和小咖秀的“一下”公司(就叫这个名字)获得了 D 轮 2 亿美元融资,和新浪合作的“秒拍”,每天有超过 100 万个视频上传。

此时距离“短视频应用元年”才过去两年,但不少当时看起来要带来革命的产品已经销声匿迹,只剩下美拍、秒拍等几家公司,而其他打着“瞬时视频社交”口号的公司都转型做起别的项目了。

不知道今天看起来代表了未来的产品形态,又有多少在两年后还能活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