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资本寒冬 火锅外卖带来春风
寒冬真的来了吗
从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测不足7%开始,就一直有媒体添油加醋的扯上了从速度到质量和效益的增长,还有劳动的供给的宏观形式,对经济整体的滞胀过程煽风点火。到底是什么样的底气,能给整个互联网行业,且不说度过了元年的O2O行业融资这么大尺度的判定呢?
曾经在今年夏热的时候,行业统计了8月份比7月份投资额度下降63%,同时新三板投资从53亿直接降到4亿,寒冬的预兆非常严重。即使是以前有过融资的项目都在跳着平价的步子打圈圈。于是就有了我们眼前的三个阶段的演进,开始是土豪式的进场撒钱,然后开始讨价还价,如今只有把钱留给已经投过的项目上。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投资公司的来讲,一般具备次世代的眼光,也就是要多看几年甚至十年,而重点的几个层次创业者们不可忽略:第一是新产业,新产业代表底层的投资逻辑,移动互联网就是底层投资逻辑,比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第二是衍生出来的业态,包括电商、内容提供者,或者是二者的结合。第三是新形态,现在创业已经逐渐过渡到新形态,就是细分人群的投资,什么样的人群在什么阶段具备了获得新形态的诉求,而谁能满足这个群体,就是成功过渡的标志。
如果要给寒冬的成因下定义,就是资本方认为看到了泡沫,继而导致了寒冬出现,比如融资困难和失败,充分说明资本此不再感兴趣。而扪心自问,我们所代表的行业形态真的具有上述特征么?因行业而异了,所以无须跟风站在臆想的寒冬里吹风。

面临寒冬的悲催特征
资本方所说的泡沫是由创业者操作失误造成的,所以任何有投资意义的行业都不会是泡沫,不过任何一个新兴行业要萌动都会经历一个冰河时期,这个阶段,消费市场会对众多创业者择优而选,这是个理性和没什么人情味的过程。当融资失败,对创业团队所付出和努力大多数都付之一炬了,而对于资本来说他们的钱投了出去却泥牛入海。没有人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当越来越多资本看到这种特征,或者从别人从市场里提前预感到风险,往往资本寒冬效应的出现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越来越多企业会面临同样的御寒问题,不外有这几个原因:第一,高估增速,一开始固定投入过高,没算计好什么阶段花什么钱;第二,营销投入入不敷出,只图名声不看毛利;第三,市场的渗透率不高,大规模普及的复制模式尚不具备条件。第四,对扁平化又透明度高的市场,项目缺少竞争壁垒。第五,商业模式未经中期验证,而急于做大规模的成长。第六,以概念之名圈钱,为了某些创业者成为一夜暴富的土豪而敛财。
纵观历史,没有一次创业热潮比得上现在的中国,它的规模和热潮也远远大于当年的美国梦,因为中国创业者的数量之多,跨界之广。目前尤其是互联网创业的融资遇到问题,不管我们否认也好,接受也罢,它正客观的发生着,那就让我们看看是什么充斥了我们的耳目,让我们的互联网创业变得如此性感而血腥。
血色革命的颠覆悖论
在O2O行业里,许多讲着脱口秀段子的创业者们经常把“颠覆”挂在嘴边,似乎如果不颠覆点什么行业,就不好意思在创业融资的圈圈里和别人打招呼。一定要追得传统行业无处喘息,狠狠撕下对方的名牌才算圆满升级。其实没有一个O2O行业能躲得开传统行业的奥义和积累,所谓去中间化,只不过是工具的演进而非模式的蜕变。

一场场宗教热情式的高峰论坛,一段段妙语连珠的成功学倾情演绎,让很多互联网创业者为了凡夫俗子皆下品的阶级优越性,就说我要颠覆什么行业之类的豪言壮语,但是经过几轮摔打,才发现其实该有的坑还在那里,该迈的门槛依然比膝盖还高,不是平趟几步就能逾越的。
当西少爷找到传统餐饮前辈调制口味,当黄太吉不能放弃煎饼的初心走向转型,当董火锅迈向线下全国整合实体门店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一切从传统行业中起步,且耕耘了几年而非几个月的品牌更懂得什么是落地。所谓求是求实,是有不同逻辑阶段的根基,明确在O2O领域不是互联网+什么,而是传统行业+互联网,那么求是阶段就是理清主次关系,不要妄言“颠覆”而是“扶助”,不是革命,而是革新。在求实的层次上则是明确不烧钱的项目才是靠谱的项目,从第一个月开始就想到毛利的品牌,想到现金流的才是对资本方负责的团队。
跳脱生死决的火锅轻革命
进入寒冬,不管是节气的还是资本的,最热的莫过于具备3000亿全国市场的火锅行业了,随着前辈实体店的海底捞试水外卖,渐渐的传统出身实体店的品牌也发现了苦笑不得的几个窘境。首先出了门店,没了服务,客单价一样的情况下消费者幽怨的说:我都没有进店消费,为什么价格还是一样?于是就有了低于门店堂食价格的外卖餐单,结果实体店客流量就被这个大吸力的外卖怪兽给吸走了一多半,确定这个只是单选题?
另外一面则是自建流量入口,自建配送团队,自建APP的火锅外卖平台,譬如由薛蛮子投资的“挑食火锅”,来自成都的“来一火”火锅外卖。其实如今很多有外卖需求的消费者还是更习惯下载百度外卖、美团外卖、饿了么一类的综合类外卖平台APP。来一火的胡琼心女士也讲过“我们没有推APP,我们没有去做这个事情,因为个人觉得不可能有个人会为我单个品类去下这么一个APP,那我为什么一定要硬推呢?我觉得是要顺应现在最佳的客户体验。”所以在火锅外卖领域,既然更多用户选择在流量平台上选择火锅,而非在火锅平台上选择下单对象,顺势而为则表现了来一火的理性。当然联合其它品牌火锅所实现的用户体验自然未必能标准如一,就拿简单的藕片来说,虽然装入了统一LOGO的标准外卖餐盒,不过每次的大小薄厚色泽新鲜度都不同。
再往后发展,火锅外卖如何获得流量,如何俘获多变的市场口味呢?曾经在宜家演绎了神叨叨火锅秀的挑食,不少人热念优衣库的换衣间60秒,也是起到了不错的营销助推作用,不过事件营销还是没办法否认现在的餐饮O2O更多轻量化,更多走向B端了。就连海底捞的蜀海物流都在面向整个火锅市场,开放自己的中央厨房加工和物流配送资源,一切向着B端用力的趋势。火锅行业正在跳脱所谓寒冬的生死决,走向一场轻革命,目前胜负未能尘埃落定,但是已经站在春风里的看起来只有董火锅。
董火锅原来叫“火锅家家送”,起家时候的2013年还没有O2O的影子,生鲜配送上门入手,走向火锅外卖到家,为后来无数的全国效仿者树立了行业标杆。从天津到石家庄,从太原到郑州,包括京师本地兴起的多个品牌都在沿着董火锅踏过的每一步效仿着。小到包装附件里的除味神器,电磁炉租借服务,大到BAT和500强的团建火锅趴,董火锅可谓是一路风尘一路引领,2014年6月董火锅获得了梅花资本的500万天使创投,进而完成了IT信息化管理的全面升级,在信息管理能力上,配送网络优化上又一次走到同行前列。
随着2015年冬天到来,董火锅也是敏锐观察到了轻量级餐饮O2O“轻革命”的方向,确定了董火锅必然要引领实体火锅店走向整合的传统餐企+互联网的革新道路。有媒体对比黄太吉和董火锅的差异时提到,如果黄太吉走的是整体餐饮业行业互联网化升级方向,那么董火锅则是在垂直细分的专业领域里实践黄太吉模式的先行者。
当今年郑州600多家火锅店倒闭的时候,曾经火热的实体火锅店,也深化了对自身运营痛点的认识,包括经营面积时间限制,翻台率低于1.3,以及不断上涨的用工和房租压力,使得众多单体火锅店纷纷倒在入冬之前。而这时候董火锅恰恰结合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供应链资源优势,加上已经验证成熟的IT管理系统和互联网外卖营销经验,为这些实体火锅店带来了对接O2O成果的机会。
这种结合的成功,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等城市纷纷得到印证,为此董火锅也提出了“百天百店”的整合口号,已然向着做全国最大的互联网火锅联锁管理品牌转型。其中强调“联”而不“锁”的全新互联网火锅经营服务模式,给众多希望接入互联网,接入IT化管理的传统店面带来了涅槃的机遇。传统的加盟模式,就是卖牌子卖原料为主,当年叱咤全国的刘一手、德庄、秦妈、小天鹅等连锁门店合计超过数千家,如今还没来得及跟上互联网+外卖的节奏,就已经被董火锅抢了先手。海底捞掌门人张勇也有忧心过,不知道互联网那一天从海底出击,革命前夕却没有任何预兆。
当然火锅行业品牌众多,新品不断,互联网外卖领域更是新秀层出不穷。虽然品牌不同,但是越来越体现出来区域局限性,不管是新兴的外卖品牌还是传统实体品牌外卖化转型,都是沿着前辈品牌的路亦步亦趋的行走着。从先知先觉到先发先达,在B端实现门店的互联网化整合产业升级,从而化身供应链服务,IT服务和互联网服务的轻量级联锁火锅品牌管理服务商,董火锅正在用更加务实的操作策略将整个火锅行业带入互联网的春风之中,对于传言的资本寒冬来说,这一场来源于互联网的火锅行业“轻革命”才是这个冬天最温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