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6年开始,关于华为的话题就没断过,前一段时间关于任正非自己一个人拎着箱子出现在机场的画面就迅速刷爆了朋友圈。最近一篇“不要让华为跑了”又迅速成了朋友圈的热门话题。究其原因,无非是华为的影响力和目前深圳的发展困境形成的尴尬局面,同时道出了很多在深圳人的心声。
华为作为一家明星企业,在一定层面上它的一举一动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例如这篇“别让华为跑了”背后的原因仅仅是华为外迁导致的么?显然不太可能,因为一家企业的外迁能让政府焦虑的着实不多,而且在龙岗区官方报告中就以“服务华为,马上就办!”为口号,这显然看起来有点有悖常理。因为在中国的企业发展中,政府的角色一般要高于企业。
现在的华为名副其实的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公司中的纳税第一大户,而且东莞在年末总结的时候称:2015年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成为东莞营收和纳税第一大户。这其实已经标志着地方政府之间的抢夺大战开始升级,那么上面的深圳龙岗区政府的口号就说的通了。显然谁都想得到这个“土财主”。
但是背后的原因仅仅是这样么?显然不是。在最近的一期龙岗区的经济分析报告中,显示工业消费仍然处于增长状态,财政收入更是增长50%,但是如果除去华为的贡献度,龙岗区的工业产值直接下降了14%。所以对于华为的外迁政府只能干着急。
关于华为的外迁背后的原因无非就是地价太贵,而且相关的配套设施非常不完善。对于华为尚且如此,那么其他企业就更不必说了。
记得曾经华为在和龙岗区的协调会上,就明确了一下三点诉求即:
1、地铁口黑车太多,影响员工接驳车和人身安全;
2、海外员工调回总部后户口在内地,小孩读书难;
3、海外员工父母在国内无人照顾,能否想办法解决?
但是对此,看政府的报告是怎么写的,政府认为服务好华为的重要举措包括:一是要加快我区坂田街道的旧改及城市更新速度,以吉华路(坂田段)为例,2009年完成立项, 直到2011年底才开工,目前施工仍在进行,加快旧改速度至关重要;二是华为的周边配套设施不到位,应加快医院、学校、商场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保证质量高,与华为的地位相匹配;三是以华为的合理诉求为导向,相关部门联动,及时解决问题。”
综上看来华为的诉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区政府现在才对华为的外迁感到焦虑和担心,笔者认为,目前看来好像已经为时已晚,而且按照目前华为的搬迁速度,如果未来效果良好的话,不排除整体搬迁的可能。届时对地区经济的打击将是非常明显的。
对于这样的结局,其实政府也是相当的无奈。抛开华为来讲,目前的深圳(一线城市)几乎都面临这这样的问题。高额的地价和昂贵的租金(经营)成本不管对于企业还是个人(生活成本)来说,已经对他们形成了一个很高的门槛效应了。尤其是今年一季度“一路狂奔”的房价,让很多年轻人都有了逃离深圳的冲动。前段时间曾有一篇文章称在深圳工作的一个家庭卖掉本地的房子,回武汉买了四套房子,并且实现了绝对的财务自由,而且相比深圳生活质量还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就让时下的各种“漂”困惑要不要继续留在深圳。
显然如果深圳缺乏吸引人才(企业)的环境,那么它的地位还能持续多久,这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也是深圳市政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面对这些高额的费用,目前已经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将工厂搬回了内地人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的城市,只将研发和销售部门留在了深圳。长期下去,深圳的前路真的是非常渺茫。
我们再将话题转向华为,2011年,龙岗区政府宣称,“华为科技城”由政府投资110亿,华为投资200亿,共同打造科技新城。里面有华为国际会展中心、华为控股全球总部等等好东西。2015年5月,华为企业沟通部对员工澄清“华为科技城”与华为没有任何关联,华为既不投资也不购买,与华为无关,该名下所有物业均与华为无关。而最后“华为科技城”也以更名为“坂雪岗科技城”而草草收局。
从“跑掉的华为”到《深圳,你被谁抛弃?》背后的原因其实已经非常明了,房地产泡沫对工业的挤压已经到了一个让政府不得不重视的地步了,按照任正非的说法“工业现代化最主要的,要有土地来换取工业的成长。现在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产业成长的可能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设施。生活设施太贵了,企业就承载不起;生产成本太高了,工业就发展不起来。”而且现在有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时代已经形成了,这些因素不会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这就将深圳的本土优势进一步瓦解了。
笔者认为,要是政府不重视房地产泡沫等因素对于新鲜血液的“阻碍”作用,那么跑掉的就不仅仅只是华为了。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