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Table很牛,但用餐体验并不尽如人意

纽约的一些时髦的餐厅一直为各界名人、商界精英和其他贵宾用户采用预订系统。每次我跟大学室友去这些餐厅吃饭,总会穿得很正式,有些心虚地溜进餐厅,游走在这个城市上流社会的人物之间。值得让人欣喜的是,我们每次在这样的餐厅总会感受到特别的热情,好像自己也是十分有声望的人。
然而不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我们也不能如往日一样取得这些特权了。
电子订票系统的普及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大多数餐馆使用的人工方法。今天,全世界有超过三万家餐馆和酒店正在使用OpenTable软件来接受在线预订,并且对空余桌位和床位进行管理。该平台通过对在非高峰期就餐的顾客提供优惠,从而帮助餐馆填补空余座位。
在高档餐厅,该系统鼓励员工为客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利用公司的预订界面,接待员可以查询顾客的名字及历史用餐次数。但是这些顾客却不能通过该系统决定自己所接受的服务,但无论这个系统的效果是好是坏,可以肯定的是,餐厅将会变得更为人性化。
利用其庞大的餐馆联盟网络,去年OpenTable开始进军移动支付业务。该公司通过宣传其新特性,减少用餐过后的支付麻烦,从而简化客户就餐体验。利用这个新系统,用户可以添加信用卡账户。当客户在其指定的餐厅开始用餐,预订系统将自动与相应的表和选项卡匹配。客户可以通过OpenTable的手机应用程序,查看列出的相应订单,通过手机给出的相应的提示来支付用餐账单。
对于餐馆来说,这个系统的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移动支付意味着餐厅工作人员不需要来回为顾客刷信用卡和索取客户签名就能收到餐费。顾客通过触摸屏支付比用现金或信用卡支付随意的多。对于用户来说,大大提高了其方便性。除了无缝交易,OpenTable还对其所谓的“干杯”效应进行了大力宣传:因为他们的饮食偏好和饮食习惯,可以对客户常去的餐厅进行追踪和记忆。
但在OpenTable平台上,人们所知道的并不只是你的名字。
熟读并明确简明的服务条款足以表现出OpenTable对其客户的了解。公司所收集信息包括名字和联系信息,当前和历史预订,订单历史,餐饮偏好、人数和精确的位置数据。该公司对这样的用户数据信息来自其“第三方平台”。这种措辞虽然有些含糊不清,但它肯定是合理的,因为该公司可以利用外部研究机构获得大量的个人信息,如收入、年龄和消费习惯,等等。
通过手机移动应用进行用户支付,“出于个人目的”,OpenTable有权与相关餐厅分享其客户档案。在酒店行业,对顾客消费进行记录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可以通过对客户进行形式化的分类,从而提供相应的偏好服务。我支持这种想法,因为餐馆会自动警告我对坚果过敏,跟自己相比,反倒是他们更加了解我的工资情况,甚至是我通常对晚餐的消费情况。过去,餐厅会对其“最忠诚”的顾客提供优惠服务,而现在,他们将会对其服务偏好进行更为人性化的记录。
这项服务的兴起,打破了那些想冒充老板的助理们的幻想。餐馆对于那些很少出去吃或者只能买得起便宜菜的顾客信息了如指掌,难道助理们还能指望餐馆为他们提供老板级别的服务吗?事实上,通过提高对客户的洞察力,对于顾客群体中穷人和富人的分层会进一步加大。
毫无疑问,OpenTable对于数据的搜集将有利于餐厅对客户的服务进行调整,但我认为,在用餐体验等方面的情况依然不尽如人意。
(via wired,译|快鲤鱼,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小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