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动辄互联网+、智慧、智能的年代,硬件创业者不带上点高科技都不好意思出门。智能硬件往往代表着时尚、品质、科技以及贴近未来,然而并没什么卵用,市面上的智能硬件多是华而不实,体验糟糕,非但不解决痛点反倒增加痛点,可谓中了智能的“毒”太深。
现在所谓的智能硬件,多是对传统设备进行改造,给其戴上智能化光环。有网友曾调侃,智能硬件就是能连接WiFi,还能用手机APP控制……显然,消费者是不会为这样的智能硬件买单的。那么,对中“毒”过深的智能硬件,该用哪些解药良方?
智能硬件大都未能戳中用户G点
智能硬件面临的尴尬之一就是缺乏用户黏性,甚至是毫无用户黏性,而且能提供的用户价值有限,并不能解决用户的需求。简而言之,就是不能令用户“欲罢不能”。
人们购买和使用智能硬件的动力主要有三个,一是为了调高效率,二是能够带来效益,三是改善现有体验。如扫地机器人,是为提高清理卫生效率;如智能电视,改善了娱乐观影体验。如何满足用户的价值需求,是每个硬件创业者需要着重考虑的。
创意不缺,但难在制造
事实上,国内智能硬件产品创意不缺,而且很多项目令人拍案叫绝。然而,一旦需要制造出产品来,结果往往就流产、夭折、货不对板。制造问题已成为智能硬件创业领域的头个难题,主要体现在制造实现难、周期长、成本高,还有知识产权保护缺位。
智能硬件初创团队大都缺乏工业设计师,这就导致很多设计创意思路仅停留在理论阶段,难以实现生产。制造周期太长同样是一大致命伤,这与国内制造行业自身问题有很大关系。所以,初创企业熬不过过长的生产周期,有产品上市的亦无法快速更新迭代。
智能硬件制造成本涉及范围很广,有工业设计费用、调整设计方案费用、工厂模具费用、产品测试费用、量产费用等等,从一个创意到产品量产,没有大量资金支持,是异想天开。此外,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加上没有绝对的技术壁垒,往往出现这边厢初创团队还在打磨创意,那边厢已抄袭完推出产品。
市场竞争激烈,盈利模式单一
关于创业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中国人太多,什么蓝海一拥而上都成红海。智能硬件领域未能幸免,但凡市场出现一个具有创意、好的产品,下一刻就立马有同类的产品涌现。埋头苦干显然不能取得胜利,这是一场关于资金、技术、销售渠道、媒体资源等的综合竞争。
从这个角度而言,背靠巨头不一定就是坏事,通过小额股份换取巨头们的资源支持,无疑能极大地增强自身实力,才有望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盈利模式单一也让智能硬件企业不具备可持续性,很多在售卖出硬件获得一次性营收,付费即终止,如何加强后端服务体系建设开始考验着智能硬件企业。
对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者来说,如何找到突破点、如何解决制造难题、如何增加竞争优势、如何改进盈利模式,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