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青瓷谈青窑艺重拾乡土中国,致力艺术落地生花
在城市的格子屋中呆久了,人们逐渐丧失了感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的能力。面对循环往复的生活,每个人都渴望破除常规,活出本真,活出自我。他们渴望与人淡然而又交心地对谈,渴望面对内心对美的感知欣然抒怀。要想体悟这样的雅致生活,需要对万物怀有敬意,需要在平庸的生活中感知方寸,清守刹那。
“中国式雅致生活”,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以智慧、闲适和觉醒为主要特征的艺术的人生态度;是对“乡土中国”的一种历史追忆,是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而非奢华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是隐含着一种精神和文化。

谈青窑艺,源于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宜兴青瓷,是通过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省级代表传承人谈志坚先生的传承与发展,与宜兴独有的紫砂、均陶堆花方法以及景德镇的瓷文化制作工艺相融合,开创的一个全新的青瓷门类。

承袭唐宋陶瓷艺术遗风,专业致力于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多品类的日用器皿及艺术陶瓷珍藏品。旗下拥有六大产品体系:茶道、禅语、文房、家居、尚礼、私藏。始终倡导质朴简练的生活格调,透过苛刻严谨的制作工艺,越过极尽奢华的器物年代,于一水一火、一土一木之间,为您传递陶瓷品格、还原陶艺本真。

谈志坚,1954年生,江苏宜兴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陶瓷艺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陶瓷协会副会长,“谈青窑艺”创始人,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院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省级代表传承人。曾先后主持并参与“陶都五朵金花”各大门类品种的研发,其设计创作的青瓷工艺品新颖奇特,令人称绝,“窑变斗笠碗、窑变翠玉尊、谈青玲珑宫碗、将军映春晖、荆溪春晓、荷静清影、平步青云”等各大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级展评中获奖,使宜兴青瓷登上了全新的艺术高峰——“谈青”时代。为此,江苏省宜兴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特别授予其“恢复宜兴青瓷工艺生产特别贡献奖”。

为广泛地吸收并融合各艺术领域的灵动元素,实现民族文化的异质同构,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汇聚了多位各领域优秀的艺术家。尹安石,1950年生,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书画家,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林业美协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景德镇第八届“唐英杯”陶瓷艺术百花奖评委(第九届主评委),景德镇书画院艺术顾问,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谈珂,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传承人,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因为热衷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中国式雅致生活,秉承谈青窑艺“大道之美,至简至苛”的人文理念,从都市中领悟的现代体验出发重拾“乡土中国”,于喧嚣闹市中开辟出一块颐养身心的净土,为宜兴广大艺术爱好者营造了一方融合宜兴青瓷、茶道、香道、花艺和书画的文化天地。


《徐曰》菡,犹含也,未吐之意。读朱颜句墨,赏三尺丹青。意墨妙天下,会物我两忘。让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谈青窑艺”艺术跨界,筑巢引凤含苞待放,助力民族文化传承,只待共绽人文之花。

艺 术 沙 龙 活 动 集 锦
正如,林语堂先生曾在《人生的盛宴》中这样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 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同样,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中也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如今我们已进入一个高度发达的工商社会。在一个人心普遍比较浮躁功利的时代,人们总是步履纷杂、行色匆匆。在一个人头攒动、惜时如金的社会,人们总是很忙,忙得心力交瘁,忙得长吁短叹,忙得精神萎缩,忙得心灵苍白。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慢下来,走进来,于草木间,于杯盏间,与心对话,与自然交流,体悟艺术的、诗意的“中国式雅致生活”……